新闻详情
沧源:阿佤人民再唱新歌
2018-10-15 09:15

在祖国西南边陲的阿佤山腹地,有一个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原生态佤族村落——翁丁佤寨。翁丁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,全村近300户人家全为佤族。佤族是云南特有民族,全国共有41.6万人,沧源是佤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县,佤族人民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,被称为“直过民族”。

改革开放以来,翁丁佤寨凭借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原始村落的资源,大力发展旅游业,阿佤人民不仅走上了现代文明的康庄大道,也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示佤文化的靓丽窗口。

1994年,高中毕业的李学文当上了代课老师,1996年当选为村长,但村寨如何发展,年仅22岁的他一筹莫展。1996年,有电视台到寨子里拍专题片。有人建议李学文保护好寨子的原始村落风貌,时机成熟时可以发展旅游。

随着云南旅游产业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的转变,云南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。1998年11月,沧源佤族自治县旅游局顺势成立。“发展旅游势在必行,但因当时资金紧张,旅游部门只能动员翁丁老百姓先保护好家园,加强环境卫生整治。”沧源县旅游发展局规划股股长施德华说。

在这期间,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一系列民族政策的实施,阿佤山的经济逐步得到发展,老百姓开始把漏风漏雨的茅草房顶改为石棉瓦。

要保护原始村落风貌,就必须保留茅草屋顶。李学文开始动员村民不要破坏传统建筑风貌。

“啥?这生活好了,还不让掀茅草?”当时,老百姓不理解也不支持李学文。其实,当时政府对翁丁还没有明确的规划。李学文也捏了一把汗,“一是担心县里最终不支持,二是担心火灾隐患。”

李学文一边了解外界信息,一边给村民做思想工作,“保护好我们的原貌,可以吸引更多人来寨子,成了景点以后,我们的收入也就增加了。”接下来的几年,村寨里加盖石棉瓦的村民不多。

2005年,沧源县成立原生态民族村落保护与开发管理委员会,对翁丁进行保护管理,并于2006年完成了旅游总体规划。这一次,杨艾块也明白,“除了发展旅游,更要把翁丁的原貌和佤文化保留下来。”于是,他和李学文分头行动,动员全寨保留茅草屋。

一个多月的时间,大会开了七八次,小会开了不下二十次,大伙的思想慢慢转变。老党员李艾改在一次开大会时说,“只要为了寨子的发展,我们就跟着干。”这一举动给村民们带了头。

不过,还有村民疑虑:换回茅草房有没有补偿?漏雨怎么办?商讨过后,政府决定免费提供茅草片,每户还有一定的补偿,同时答应村民可以在石棉瓦上盖茅草片,寨子里一片忙碌。

从2004年起,沧源佤族自治县按照规划有步骤地对翁丁进行保护开发建设,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如今已建成游客服务中心、旅游厕所、摄影客栈、民俗活动广场等,游客行得便、住得安。

翁丁佤寨凭借“最后的原始部落”吸引了不少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慕名而来。不少村民也从中享受到了发展旅游带来的红利,村民们没想到唱唱跳跳也能赚到钱。

翁丁在2006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,当年就接待游客3万人。为了适应旅游的发展,村委会成立“旅游公社”,实行“登记工分、按劳分配、多劳多得”的分配机制,鼓励和发动群众参与旅游景区开发、建设和管理。

“这不就是人民公社时期的工分制吗?”村民一下子炸了锅,大家都在议论,是不是又要回到“大锅饭”时代?村干部又挨家挨户解释:这和“大锅饭”不一样,游客多了,就需要我们接待、表演节目、开展传统民俗活动,大伙轮流值班,既有收入,也不耽误种庄稼。

“村寨里每个人参与的活动,都会有相应的工分,再根据旅游收入折算成个人收入。”杨艾块说,全寨子村民被分为若干小组,小组轮流值班挣工分。如今,参加迎宾、拉木鼓、文艺表演的群众,每人每天最低有45元的收入。

村民李宏负责村寨的治安,他妻子多才多艺,参加了文艺表演队,只要游客一到,她便欢快起舞,脸上洋溢着幸福。

李宏家还开着客栈,卖着自家做的民族服装、挎包、毯子,以及茶叶、腊肉等农副产品。“以前家里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,出门靠腿,现在日子好过了,家家都有摩托车,都添了新家具。”回忆往昔,李宏感慨颇多。

如今的翁丁,不光是旅游景点,还成了影视基地,在这里已经拍摄了3部电视剧。“如果没有改革开放,翁丁的声誉也就飘不出阿佤山。”杨艾块说,真没想到,发展旅游成为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。李学文也很欣慰自己多年前的坚持。

目前,翁丁已自主培育了一批导游、歌舞表演、旅游特色商品开发、住宿餐饮服务队伍,发展特色佤族织锦手工作坊12户、农家客栈15家。2017年,翁丁累计接待游客22.55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902.19万元,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。

为更好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,解决好翁丁佤寨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、人口发展与创业就业、发展空间不足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,沧源佤族自治县在保护翁丁原始部落古建筑的基础上,选址建设翁丁新村,让核心区的村民搬入,以解决生态旅游和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居住条件矛盾的问题。

如今,杨艾块和其他村民已陆续搬入新居,他每天会踱上一会儿步,来到生活了70年的寨子,看看这座记录了佤族过去与未来的天然历史文化博物馆,听到《阿佤人民唱新歌》时,他仍会心潮澎湃,跟着吟唱。他说,走进新时代,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,日子越来越甜,阿佤人民再唱新歌。

越是民族的,就越是世界的。佤族文化已由村民的“自娱自乐”嬗变为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,翁丁佤寨已成为世界了解佤族文化的重要窗口。近年来,沧源佤族自治县大力发展以佤文化为重点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,在翁丁佤寨实施“旅游+脱贫”发展模式,支持和鼓励村民围绕旅游产业发展来就业创业,拓展增收致富渠道。

村委会主任李华说,接下来,他们还有两个更大的目标:带领寨子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早日脱贫,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,砥砺前行,过上小康生活;另一个就是要在国家AAA级景区前再加个“A”,发展好旅游,让更多的村民从佤山机场坐上飞机,到外边的世界看看。

来源:云南经济日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