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
云南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产业升级路径
不仅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
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
展现出产业升级
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图景
4月17日
《云南日报》刊发报道
《产业升级激活振兴动能》
点赞凤庆县、丘北县、龙陵县
福贡县、个旧市5个县(市)
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举措、新亮点
↓↓↓
凤庆县
核桃锤敲出亿元产业
凤庆志美核桃加工站点内,群众正在加工核桃。
临沧市凤庆县是中国核桃之乡,当地建设核桃特色产业园,招引精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,发挥当地群众一直保留的手工破壳取核桃仁传统手艺,组建小作坊组织当地老人和妇女实现“家门口”就业增收。
凤庆县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凤庆县每年核桃干果产量17.6万吨,外县调入2万吨以上,将近20万吨核桃干果,有不到三分之一进入核桃精深加工企业,三分之二以上全部靠人工破壳,全县实现核桃加工产值29.1亿元。每年从事核桃加工的劳动力在2万人以上,每年支付人工劳务费2亿元以上。
丘北县官寨乡
深山澳洲龙虾闯市场
一只只个头饱满、鲜活的龙虾即将销往全国各地。
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官寨乡地处北回归线附近,且南盘江水域水质好、水量足,拥有发展澳洲龙虾养殖的天然优势。2022年,官寨乡通过“党建+公司+村集体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以村集体资金入股,建成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基地,投入11万元试养澳洲龙虾8.6亩。
丘北县官寨乡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基地。
一只只小虾苗投下去,一筐又一筐大龙虾长出来。由于水质条件优越、村民管理得当,官寨乡第一年试养殖就取得了成功,8.6亩基地共销售龙虾1.2吨,实现营收12万元。
龙陵县龙江乡
高山梯田的农文旅之路
龙陵县龙江乡万亩高山梯田。
近年来,保山市龙陵县龙江乡依托弄岗村的万亩高山梯田资源,探索优质水稻品种“红细软”和禾胞鱼的稻鱼共生发展之路,形成一水双收、一田多收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。
龙江乡结合弄岗村层叠交错的梯田景观与古朴的农耕窝棚,在田间地头新建了彩虹步道、稻田栈道、农耕文化展示、粮食博物馆、稻田迷宫等旅游设施,成功把田园打造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。连续举办八届稻花鱼节,开展捉鱼比赛、民俗表演、农特产品展销等丰富多彩的活动,年均吸引游客52万人次。2024年,全乡实现旅游收入7500万元。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,龙陵县龙江乡成功激活了农业生态产品的价值潜能,实现了乡村经济发展、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,不仅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,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,还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。
福贡县乔底村
胡蜂养殖成富民新产业
2025年,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乔底村在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帮扶下,以“党支部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产业发展模式,建立胡蜂种苗繁育基地及胡蜂养殖示范基地,带领村民发展胡蜂养殖产业。乔底村驻村工作队和村“两委”组织人员到外地胡蜂人工养殖基地考察,学习胡蜂养殖过程中蜂王交配、越冬管理、温湿度调控、疾病防控等技术,通过免费给蜂苗、教技术等方式,引导村民发展胡蜂养殖业。
个旧市斐贾村
种植刺脑苞带活乡村经济
个旧市斐贾村刺脑苞成熟。
近期,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保和乡斐贾村种植的2000余亩刺脑苞迎来采收期。这一深山里的时令美味,不仅让食客尝到了春天的鲜嫩滋味,更成为村民增收的“绿色银行”。
2018年斐贾村启动自主育苗,2019年成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,采取“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引导村民在不宜耕作的土地上规模化种植刺脑苞。这一转变,既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,又让村民实现增收。短短几年间,这一特色产业便迅速发展,种植面积已达2000余亩,覆盖200余户农户。
来源:云南省农业农村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