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详情
【惠民路·农担情】第四期 | 从“80亩花田”到“千亩花海”——张良的种花故事
2025-07-09 13:10

在被誉为“亚洲花都”核心产地的昆明市晋宁县,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全国鲜切花十枝有七枝来自云南,云南鲜切花十枝有七枝出自晋宁。”这片土地,是无数花农梦想生根发芽的地方。张良和他的花卉合作社,正是在这里,从一个传统花农蜕变为带动一方乡亲致富的领头雁。

局——花田里的“土壤之困”与融资之墙

晋宁昆阳的张良,如今是头顶“全国劳动模范”“云南省劳动模范”“云南省科技特派员”光环的新型职业农民代表。但时光倒流,他的创业路也曾布满荆棘。

图片

早年,他守着80亩花田,采用有土栽培种植方式从事玫瑰鲜切花种植。然而,这条路越走越窄:病虫害频发、土壤板结硬化、养分失衡……这些问题像无形的枷锁,牢牢困住了花卉的品质和产量提升。张良深知,产业升级刻不容缓——必须对现有种植基地进行升级改造。

蓝图已绘就,现实却冰冷:合作社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物,融资的大门对他紧紧关闭。望着亟待升级的花田,张良陷入了深深的焦虑,产业转型的梦想搁浅在现实的滩涂上。

局——300万“及时雨”,浇灌三次产业飞跃图片

转机在2018年的云南花博会上悄然降临。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张良走到了云南农担的宣传展台前。听完他的诉说,公司业务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潜力。团队迅速行动,深入张良位于晋宁区乌龙村的种植基地,实地考察规模、评估技术、研判前景。在缺乏传统抵押物的情况下,采用“信用反担保”方式联合当地银行为其担保了首笔至关重要的300万元贷款!这笔资金,如同久旱逢甘霖,瞬间激活了产业升级的引擎。

300万元,只是起点,更是云南农担长达七年持续护航的开端。截至目前,通过多次解保和续贷,累计800余万元的担保支持,精准助力合作社实现了三次里程碑式的飞跃。  

2018年,首笔资金到位,晋宁区首个玫瑰花无土栽培标准化示范基地拔地而起,一举突破技术瓶颈,奠定了产业升级的基石。

2020年,在云南农担担保支持下,全省首个“花农入股+连片流转”模式的60亩鲜切花绿色高效生产基地建成;创新的“农户参股+规模经营”机制,让产业发展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和活力。

2025年,生产设施完成智能化改造,二氧化碳智能环境调控系统投入运行,花卉培育正式迈入“数字化精准管控”时代,核心竞争力得到质的飞跃。

变——百花齐放,联农带农织就“共富网图片

有了稳定的资金支持,张良的花卉产业就像装上了强劲的“引擎”,驶入了发展快车道。曾经80亩的“小天地”,如今已拓展成440亩的“大庄园”;年销售收入从1000多万元一路飙升至7000多万元,翻了7倍多;种植方式也彻底告别传统有土栽培,全面拥抱无土栽培新技术。鲜花的品质和产量更是实现了飞跃。优质花占比从30%提升到52%,亩产从10万枝增长至17.9万枝。

张良合作社没有独享成果,而是织起了一张惠及乡邻的大网。通过构建“农户+合作社+种植公司+技术公司+贸易公司+示范基地”的立体化发展模式,成功带动236户社员种植鲜切花2100亩,为1000多名周边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,社员户均年收入达到20万元,年度分红总额超过400万元。实实在在的收益,让乡亲们的日子如同盛放的鲜花,越过越红火。

小编手记

从困守传统种植的“单打独斗”,到引领产业升级、带动千户增收的“百花齐放”,深刻印证了财政金融协同支农的强大力量,展现了农担“活水”精准滴灌田间地头,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。未来,云南农担将继续深耕沃土,护航“云花”产业向标准化、智慧化、品牌化迈进,让这朵高原特色农业的“致富之花”,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绽放得更加璀璨夺目。


供稿:昆明专营中心  蒋赟

编辑:思昂传媒  吕晓娟  王锐

一审:昆明专营中心  蒋赟

二审:综合管理部  王隽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