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河元阳的晨雾从哀牢山的褶皱里漫出来,先吻湿梯田的田埂,再爬上南沙镇老巷的青石板,最后在李氏牛牛工坊的窗棂上凝成细珠——李婷正站在挂满黄牛干巴的竹架前,那缕从1997年飘到今日的干巴香,藏着彝乡文脉的密码,更系着云南农担跨越百里的温情守护。
一木槌叩土:三代人的味觉家谱
1997年,外婆总在秋收后支起火塘,青杠木炭烧得通红,映着她掌心的纹路。她揉肉时极缓,花椒与草果的碎末要顺着牛肉的肌理游走,像在给土地松筋。“南沙的牛,吃的是带露的百草;南沙的风,一半是日头烤的暖,一半是山溪浸的凉。”外婆的声音混着肉香落在火塘里,溅起的火星子,像散在红土地上的点点星光。
儿时的干巴,是藏在竹篓里的光阴。母亲接过木槌那年,拖拉机刚碾过山间新修的路。她背着竹篓赶早集,干巴上的盐霜被晨露浸得半融,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。有城里客捏着肉干皱眉:“这般硬实,如何下口?”母亲不答,只递过小刀:“蒸透了撕着吃,能尝到梯田晒了半年的太阳。”
李婷就是闻着这熟悉的香气长大的。她总蹲在火塘边看母亲炒香料,草果壳在热锅里蹦跳,像跳着彝族的烟盒舞;花椒炸开的香,能漫过三条巷弄。2015年,她从昆明带回本泛黄的《滇南风物志》,书中一页斑驳的墨迹写着“彝家腌腊,经三代火塘煨养,味愈醇厚。”那晚,她摸着母亲磨得发亮的木槌忽然懂了:传承从不是把老物件锁进柜中,而是让火塘的温度,焐热新的致富希望。
二老味破茧:非遗与时代的和鸣
李婷创新把外婆的“爆腌法”改成恒温发酵,让肉质多了层梯田红米般的回甘;又请彝族画师把火把节的焰光、梯田的曲线拓在包装上——“梯田源香”的即食小包,既传承着彝家的文化,又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接轨。
2016年,第一家李氏牛牛干巴工坊在老巷开业,此后数年,荣誉接踵而至:“青年电商创业示范点”的铜牌映着火塘光,“中国创翼”大赛的证书沾着梯田泥,电商也开始零星覆盖本地市场。2021年3月,元阳县李氏牛牛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;2022年“非遗工坊”的牌匾挂上了墙。
可非遗要长大,2023年,李婷扩大电商渠道、开直营店,90万的缺口像山间骤起的浓雾——牛肉从收购到腌制成品要经百日,备货周期长,资金周转成了最大的坎。她试过抵押家里的梯田证,找加盟商拆借,对方盯着外婆的石臼皱眉:“做这么大,还能有火塘的魂吗?”
那些夜,李婷总在老作坊的火塘边枯坐。铜壶滴下的水珠落在炭上,滋滋作响,像在重复彝族古歌里的句子:“独柴难燃,众志才暖;单丝难织,万线成锦。”
三桂月同行:农担人读懂的乡土诗
2024年,云南农担红河办事处项目经理周金伟接到李婷的担保申请,带着一叠资料从蒙自出发,沿着“之”字形山路向元阳驶去。车窗外,梯田像大地的指纹,他忽然想起老辈人说的“山高水长,情意更长”——这百里路,走的是农担人对乡土的牵挂。
在李氏牛牛的工坊里,周金伟见到了正在翻晒干巴的李婷。她指着墙上的非遗牌匾,眼里闪着光:“您看这道工序,外婆用竹筛,妈妈换木架,现在我们用不锈钢架,但松针炭烤的法子,一点没改。”他伸手触了触晾晒的干巴,油润的肌理间还留着手工揉制的纹路,那是机器永远替代不了的温度。
农担团队没有囿于冰冷的公式,而是将目光投向更深沉的所在——这细细称量的,不仅是市场斤两,更是文化传承的分量。经办事处联合当地农商行尽调和协商,及时发放了三年期90万元的担保贷款。之后按约付息,每半年还5万元的同时,还有“零费率”惠农政策的加持——不仅针对农产品百日备货周期设计的还款计划,不耽误牛肉旺季备货,更让企业轻装前行。
当李婷在担保协议上签字时,指尖微微发颤,她想起外婆说的“路难走时,总有人递拐杖”,云南农担递来的,分明是一根能撑起文化传承的梁。
四香漫山海:文化根脉里的振兴辞
暮色中的工坊,1500平的车间浮动着层次分明的香。腌制区是花椒与草果的辛烈,那是外婆石臼里捣出的风骨;烘烤房是炭火与肉脂的醇厚,那是母亲晾晒时的阳光;包装间飘着哈尼锦缎与纸张的清浅,那是李婷给老味道穿的新衣裳。
展架上,变化肉眼可见:曾经只在本地售卖的“三代原香”生鲜干巴,如今通过冷链车走进盒马鲜生超市的货架,过去少人问津的“彝火元香”礼盒,成了红河州文旅伴手礼的首选。
从外婆的火塘到现代工坊,从街角小摊到云端市场,这缕干巴香里,有彝家女儿的坚守,有农担人的护航,更有乡村振兴的时代回响。在红河这片滚烫的土地上,这样的故事,正在农担人与万千农人之间,静静生长。
供稿:红河办事处 何梦宇
编辑:思昂传媒 吕晓娟 王锐
一审:红河办事处 谢志海
二审:综合管理部 王隽南